始建于明朝的四牌楼,位于兴化老城正中央,四柱四门,四向皆通。四周檐下共悬挂着47块匾额,旌章兴化籍历史人物75人81人次,上自南宋,下迄民初——“五朝元老”高谷,状元宰相李春芳,《四库全书》编修官任大椿,“扬州八怪”郑板桥、李鱓……人文荟萃,群星灿烂。
郑板桥雕像
任大椿画像
兴化出过多少名人?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,实际上却很复杂,甚至连土生土长的兴化人一时也难以回答。
但当地人却有一个简便的方法:去看看“四牌楼”,数一数挂在里面的匾额。
始建于明朝的四牌楼,位于兴化老城正中央,四柱四门,四向皆通。四周檐下共悬挂着47块匾额,旌章兴化籍历史人物75人81人次,上自南宋,下迄民初——“五朝元老”高谷,状元宰相李春芳,《四库全书》编修官任大椿,“扬州八怪”郑板桥、李鱓……人文荟萃,群星灿烂。
顾颉刚曾说过“兴化人祖籍多苏州”,当地人自己也说,兴化是“江北小苏州”。和兴化四牌楼遥遥相对的,是苏州沧浪亭内的五百名贤祠。
走在这座河道纵横、散发着浓浓书卷气的江北水乡小城中,我们不难发现,兴化和苏州,不仅形肖而且神似。
“经训贻芳”:任氏祖孙学者
■“惟键户读书,不肯谒权贵”
——任大椿墓表
年逾古稀的任祖镛,兴化中学特级教师,从教51年,在国内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颇有名气,在地方文史领域也颇有造诣。“四牌楼”里的一块匾额“经训贻芳”,说的就是任祖镛的两位先祖——任陈晋和任大椿。
任陈晋,清乾隆四年进士,官徽州府教授。任陈晋精于易学,其著作《易象大意存解》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任大椿,任陈晋之孙,字幼植,一字子田,乾隆三十四年二甲第一名进士,历官礼部主事、《四库全书》纂修官、御史。任大椿为扬州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,毕生致力于考证名物制度及辑录小学、史书的研究,著有《弁服释例》、《深衣释例》、《小学钩沉》、《子田诗集》等。
这对被录入“四牌楼”的祖孙学者,乃是苏州移民之后。《兴化任氏族谱》中记载:“我族自元末宣公(系苏州功公之子)由苏迁兴,占籍几六百载,历世逾二十传,源远流长……”
这部族谱中,有一段奇怪的文字《太祖高皇帝招沂国公书》:“区区远在江表,引领中原,闻颍川王英声伟绩,令人起敬起慕,至于阁下未尝不想见颜色,菲礼将诚,勿却幸甚。 ”“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写给我祖先的一封招降书,”任祖镛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家族的源流——
兴化任氏的一世祖王宣,元末生于苏州,王宣的父亲本姓任,讳功,因入赘王家而改姓王。“王宣原来是个八品小吏,搞农田水利的,”元至正四年(1344年)五月,黄河决堤泛滥,王宣应召治河,在扬州招募了三万民夫,不料黄河决口刚刚堵上,就爆发了农民起义。于是,王宣手下的三万民夫就地改编成了“义军”,镇压农民起义。后来,王宣因为平叛有功,被朝廷任命为沂州地方官,累迁至淮南行省平章事,封沂国公。王宣的儿子王信也受到重用,拜山东行省平章事,知枢密院事,袭沂国公。
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九月,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,十月,派徐达、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。王宣父子镇守的山东首当其冲,于是,就有了那封《太祖高皇帝招沂国公书》。“朱元璋亲自写了招降书,王宣父子虽表面应付但仍忠于元朝,最后徐达攻破山东,王宣兵败被杀,王信逃到了兴化定居,后来,从王宣的儿子开始,又恢复姓任。 ”任祖镛介绍,由于始祖贵为公爵,所以以前家族祭祖时极为隆重,按古时“少牢”的礼仪进行。(注: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,牛、羊、猪三牲全备为“太牢”;诸侯祭祀用“少牢”,祭品为猪和羊)此外,任家“送灶”的日子也很特别——农历十二月廿四是民间的“送灶”日,但任家却在腊月廿三“送灶”。任祖镛解释说,明代时送灶讲究“官三民四”,就是说做官人家廿三夜送灶,民间百姓廿四夜送灶,后来官民也就不大分了,但任家祖上出了两位公爵,所以仍坚持“官三民四”的古礼。
任氏故居在兴化儒学街西,名“六十四以之堂”。任陈晋、任大椿读书著作的小楼今仍存。
任大椿一生,“惟键户读书,不肯谒权贵。 ”(施朝干《任侍御墓表》)因而政治上并不得意。 32岁中进士授礼部主事,36岁以主事修四库全书,49岁迁员外郎,51岁迁郎中,直至52岁去世那一年方以郎中授陕西道监察御史。《兴化县志》说他:“天性淳朴,事亲能尽色养;非其道义,铢黍不苟取。 ”因此死时竟无钱下葬,他弟弟把他的藏书卖了,才得归葬故里。
任祖镛正在主持修订《兴化任氏族谱》,他介绍,苏州任氏的宗谱中,明确记录了兴化任氏的祖先任功、王宣和王信。“按苏州宗谱推算,兴化任氏的一世祖王宣是第六十一世;任陈晋是兴化任氏的第十四世,苏州任氏的第七十四世;任大椿是兴化任氏的第十六世,苏州任氏的第七十六世。我自己是兴化任氏的第二十世,苏州任氏的第八十世。”任祖镛说,最新版兴化任氏族谱估计今年即可付梓,如果苏州任氏宗谱还在的话,希望两地任氏子孙再次对接。
“才步七子”:“三绝”才子郑板桥
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。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 ”——郑板桥《自题墨竹诗》
四牌楼内47块匾额中,有一块“才步七子”,匾额原物于“文革”中被毁,1990年重立,由著名的苏州左笔书法家费新我题写。
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才子?能与汉“建安七子”、晋“竹林七贤”,以及明朝的“前后七子”相媲美?他就是大名鼎鼎的“扬州八怪”之领军人物、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!
郑板桥,名燮,字克柔,以号行于世。兴化博物馆珍藏的孤本《昭阳书带草堂郑氏谱》记载:一世祖重一公,洪武年间自苏州阊门播迁兴化。长门十四世克柔公,讳燮,号板桥,生于康熙癸酉年(公元1693年)十月廿五日,殁于乾隆乙酉年(公元1765年)十二月十二日,寿七十三岁,葬于管阮庄;雍正壬子举人,乾隆丙辰进士,历任山东范县、潍县知县,有《板桥诗钞》行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郑板桥的名气,是兴化历代名人中最大的,甚至超过明朝的“五朝元老”高谷和“状元宰相”李春芳,虽然他所做过的最大官职只是七品县令。
郑板桥三岁丧母,后来他在《七歌》中催人泪下地写道:“我生三岁我母无,叮咛难割襁中孤。登床索乳抱母卧,不知母殁还相呼。”郑板桥六岁时,在父亲郑之本开办的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。
郑家茅屋两间,天井里种着翠竹,零乱的竹影映在窗纸上,出现了一幅墨竹图。艺术悟性极高的郑板桥,小时候就临摹窗纸上的竹影,对画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。 ”同时他也对兰花和假山石产生兴趣。兰、竹、石成了郑板桥绘画的主要题材。
郑板桥30岁中秀才,40岁中举人,44岁中进士,其漫长的科举道路跨越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。乾隆元年,郑板桥考取了进士。在兴化老家等待了足足五年后,乾隆六年秋,郑板桥应召进京,次年到山东范县(今属河南)出任七品知县,这一年,他已经50岁了。
乾隆十年,郑板桥因任期已满,请假回兴化探亲。乾隆十一年春,他来山东潍县(今潍坊市)上任。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,作了一首自勉的题画诗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 ”
郑板桥上任伊始,正是潍县历史上连续五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。他采取了三条措施:一是“捐廉代输”,把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,代替输纳,救济灾民。二是“开仓赈贷”,在未向上申报前开仓放粮,争取时间,救命要紧。三是“积粟家,谕其平粜”,命令富人以平价出售余粮。这次放赈,给潍县百姓救了灾,郑板桥自己却捅了马蜂窝:三条措施中,第二条得罪上司,第三条惹恼本地富户,他的仕途前景不妙。果然,由于山东部分地方官隐瞒灾情,蒙过乾隆皇帝,郑板桥被记大过一次,他的七品知县就此做到头了。郑板桥离任潍县时,带了三头驴子:一头自己乘坐,加上简单行李;一头驮书;一头由衙役骑着做向导,回到了扬州。
罢官后,郑板桥在扬州重新开始卖画生活。这时,扬州出现了一批“另类”书画家,他们的风格与当时正统画派风格不同,具有叛逆性,这些人被统称为“扬州八怪”。其中最有名的是:兴化李鱓、郑板桥,安徽徽州汪士慎,浙江仁和金农,福建宁化黄慎,扬州高翔,通州李方膺,安徽歙县罗聘。
郑板桥以进士和原任知县身份在扬州卖画,而且才冠艺坛,自然成为“扬州八怪”的领军人物。他长期在扬州卖画,到了晚年才以家乡兴化为归宿。
在“扬州八怪”中,郑板桥艺术成就最高,影响最大。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对郑板桥给予高度评价:“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。其思想奇,文奇,书画尤奇。观其诗文及书画,不但想见高致,而其寓仁慈于奇妙,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。 ”
兴化东城外郑家巷,是郑板桥故居所在地。小小的院落,三间粉墙黛瓦的房屋,一丛幽篁,明月清风,四周的环境很安静,徜徉其中,游人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。